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蒙古包网 [] [会员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国蒙古包网 > 电子商务 >“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

“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

来源:中国蒙古包网  日期:2024/11/12 18:07:44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

  7月1日“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新闻发布会在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本次“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分别是:内蒙古大草原;马头琴;那达慕;蒙古包;成吉思汗;草原英雄小姐妹;蒙古文;敖包;蒙古马;红山玉龙。具有广泛知名度的文化符号“内蒙古大草原”名列榜首。

  文化符号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凝结和表达一定文化内涵和意义的象征形式。内蒙古文化符号标示、象征着内蒙古文化的形象、特征和价值。

  为了发掘、传播、弘扬内蒙古历史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参照其他地方开展文化符号调研的做法,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成立课题组承担了“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课题,专题开展了内蒙古文化符号调研。

  一、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调研过程

  从2013年9月成立课题组起,我们历时一年多,主要做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开展了征集内蒙古文化符号的工作。设计《征集内蒙古文化符号调查问卷》,设定文化符号的内涵、范围,列出可参考的内蒙古文化符号。确定征集的内蒙古文化符号应特色浓郁、广受认同、积极健康、有影响力、表述简洁准确,数量不限。经过召开专家咨询会议和个别征求意见,共征集到内蒙古文化符号210项。

  (二)为了便于开展调查和调查结果较为集中,召开专家会议,在征集到的210项文化符号中,研究确定了较有代表性的30项文化符号,作为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备选项目开展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受访人基本情况是:地区方面,在内蒙古居住者占74%,区外占26%;城镇居住者占93.66%;民族方面,汉族占37.86%,蒙古族占41.51%,其他民族占20.63%;性别方面,男性占57%,女性占43%;年龄方面,21岁至50岁的占72.59%;受教育程度方面,本科以上的占60%多;职业方面,涵盖面比较广,差不多囊括各个领域。可以说,回答问卷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三)开展专题研究和组织评审工作。召开专家评审会会议,专家评审会议基本认同了问卷调查的结果,同时根据每个符号的具体内涵、认可度、影响力、代表性及其单一性特点,对备选项目做了个别调整。

  二、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评选结果

  现在,经过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领导小组审定同意,并受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领导小组的委托,我们向社会公布确定以下文化符号为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分别是:

  1.内蒙古大草原;

  2.马头琴;

  3. 那达慕;

  4.蒙古包;

  5.成吉思汗;

  6.草原英雄小姐妹;

  7.蒙古文;

  8.敖包;

  9.蒙古马;

  10.红山玉龙。

  通过开展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的调研,我们认为这项工作有四个方面的意义:1、通过开展文化符号征集,实现了对文化资源、实力的发掘、摸底、排查。2、评选出受到较为普遍认同的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进一步明确、提升和传播了地区文化特色与形象。3、广泛动员参加推荐、评选,激发了民众关注文化、认知文化、建设文化的热情和主动性。4、深化了对于地区文化优势、影响力及其存在问题的认识,提出了进一步打造文化符号,确立、提升地区文化形象、实力的目标。

  以上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今天通过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之后,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开展专题研究,深入阐述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要编写普及材料,制作相应的标志符号,通过媒体、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等渠道和载体,加以全面推广,为进一步增强内蒙古对内的凝聚力,提升内蒙古对外的形象和影响力做出新的贡献。

 

  

  特此发布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2015年7月1日          

  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简介 

    

    

      1.内蒙古大草原 

      内蒙古大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河西走廊,地势起伏绵延,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全区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0.2亿亩,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国最大的草场和天然牧场。自东北向西南划分为温性草甸草原、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五大类地带性草原,其中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驰名中外。内蒙古大草原是目前世界上草原类型最多、保持最完整的草原之一,植物资源丰富,有野生植物2000多种,其中饲用植物793种。内蒙古大草原既是自然地理概念,也是历史和文化地理概念。大草原是我国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和承载地,已经成为内蒙古形象的象征,对外的代名词,是草原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2.马头琴 

      马头琴蒙古语称为“绰尔”,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通体呈梯形,由琴头、琴弓、琴弦和共鸣箱等部分组成。音色浑厚悠扬,低回宛转,极富感染力。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马头琴具有悠久的历史,常为蒙古族舞蹈、长调、神话故事、庆典或与马有关的文化活动伴奏,是庆典仪式和日常生活所必备的,一直深受蒙古等各族人民的喜爱。2009年4月,蒙古族马头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头琴的重要性已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器乐功能,成为蒙古族音乐艺术的代表性符号和象征。 

      3.那达慕 

      那达慕,蒙古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蒙古族牧民习惯称为“乃日”(nair)。那达慕具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体现民族精神与性格的重要载体。每年的不同季节,人们为了庆祝丰收和喜庆日子都要举行规模不等的那达慕。如今夏季那达慕、冰雪那达慕、旅游那达慕、国际那达慕为主的各种那达慕,竞相开展,异彩纷呈。以传统搏克、赛马、射箭“三项竞技”为核心内容形成的新型那达慕,融传统体育、宗教、服饰、建筑、饮食、歌舞、诗词、经贸活动为一体,通过竞技、仪式、展示、表演、交流等模式,开始实现多方面的成效。草原盛会那达慕以其古老的传统、独具的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朋友来到富饶美丽的内蒙古观光。 

      4.蒙古包 

      蒙古包是一种帐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圆顶,通常用羊毛毡子覆盖。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是蒙古族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古老建筑形式,也是草原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产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其构造既简单又科学,不仅具备了环保型建筑的优点,而且还体现了冬暖夏凉、简洁明亮的建筑特征。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蒙古包作为展现游牧民族思想情感、精神风貌的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不仅具有不可替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在旅游与文化深度交融、一体发展的大潮中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5.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1162—1227),出生在漠北草原翰南河上游地区(位于今蒙古国肯特省)。成吉思汗于1206年春天建国称帝,成为大蒙古汗国开国可汗,为大元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成吉思汗历经千辛万苦,倾其毕生精力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完成了蒙古民族的统一大业。千百年来,被蒙古人民视为自己的伟大祖先而深受敬仰。成吉思汗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使我中华文化熔于一炉,为中华民族输入新鲜血液,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卓越贡献。成吉思汗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扩大和深化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为今日世界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缔造全球化世界的第一人”。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也是中华民族的;成吉思汗属于中国,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 

      6.草原英雄小姐妹 

      1964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草原的蒙古族姐妹龙梅和玉荣为生产队放羊时遭遇暴风雪,为了不使生产队的羊群遭到损失,两人顶风冒雪追赶羊群,直到在雪地里晕倒冻伤,身体受到严重伤害。她们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集体财产的英雄事迹在国内广为传扬,两人被誉为“草原英雄小姐妹”。“草原英雄小姐妹” 是内蒙古一代又一代各族青少年的杰出代表,也是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2009年9月14日,龙梅和玉荣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7.蒙古文 

      蒙古文是用来书写蒙古语的拼音文字,创制于13世纪。由于这种书写系统是在回鶻文字母基础上创制的,一般被称作回鹘式蒙古文。蒙古文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竖写文字之一,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和历史传统。当今世界各国蒙古人所使用的蒙古文字有数种,惟有回鶻式蒙古文是依然延续其古老传统的蒙古文字。蒙古文作为具有悠久的历史的文字,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浸透着蒙古人的深厚感情,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历史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蒙古族文化及其生命力的重要象征。 

      8.敖包 

      敖包,亦称“鄂博”,是蒙古语,意即“堆子”或“包”,是一种用石头、柳条、树木、草皮等天然材料构建的圆锥形祭祀载体。敖包的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内涵丰富。敖包祭祀起源于原始自然崇拜信仰,并广泛传承于阿尔泰语系民族当中。敖包祭祀与草原畜牧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祭祀形式大致分为“红祭”、“白祭”、“玉祭”、“火祭”等几种。祭敖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祭奉天、地和祖先,期盼迎来一个风调雨顺、五畜兴旺、国泰民安的美好年景,蕴含着草原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和谐、天人相谐”的生态理念和美好愿景。随着时代的发展,敖包祭祀不断接纳新的文化因素,正在转变成为一种传统民间祭祀与当代文化相融合的大众化、多元化的新的草原节日,成为草原上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的重要文化平台。   

      9.蒙古马 

      蒙古马原产于蒙古高原,虽然体形矮小,但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优良的战用马匹。蒙古马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易增膘、持久力强和寿命长等优良特性,头大颈短,骨骼健壮,胸宽鬃长,皮厚毛粗等生理结构方面的特点,成为抵御北方严寒的优势。蒙古马被我国农业部确定为138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因分布地区条件不同形成了蒙古马的几个主要类群,如乌珠穆沁马、百岔铁蹄马、乌审马。如今,蒙古马主要用于草原地区骑乘和进行耐力比赛等。在牧人心目中,蒙古马文化是一种技能体系、一种知识体系,一种审美体系,一种信仰体系,是草原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提出要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我们干事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 

      10.红山玉龙 

      红山玉龙,又称C字型玉龙,1971年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高26厘米,为迄今已知最大的玉雕龙,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玉龙用墨绿色软玉雕成,通体精磨,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体蜷曲成C字形,吻部前伸,前端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颈上有长鬃,尾部尖收而上卷,龙背有对穿的单孔。此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级别最高的考古实物,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是中华龙文化、玉文化的重要象征,是体现草原文化源头的重要符号,在区内外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    在好搜中搜索“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
在必应中搜索“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    在搜狗中搜索“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


中国蒙古包网

QQ:9229998 5352559

请所有会员信息发布时严格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违规信息!投诉邮箱:53525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