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草原上的非遗瑰宝:蒙古包制作技艺
来源:中国蒙古包网 日期:2024/11/12 18:01:23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巴林草原上的非遗瑰宝:蒙古包制作技艺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在美丽的巴林草原,除了碧草蓝天和牛羊成群,最常见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蒙古包。蒙古包,这个看似简单的居所,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智慧。千百年来,它不仅是游牧民族的居所,更是蒙古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
蒙古包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制作技艺,展现了游牧民族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创造力。作为游牧民族的住所,蒙古包的结构简单但牢固无比,相比土木建筑,更能抵抗风和地震的侵袭,拆卸容易、搭建方便、重量较轻,因此运输也十分省力。
蒙古包的制作技艺是巴林草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为基础,通过“套脑”、“乌尼”、“哈纳”三位一体的架木和苫毡组合而成。“哈纳”是用特制木架作网格状木围墙,交叉形成的网格象征着吉祥和智慧。而覆盖天窗、伞股式辐射椽子和网格状木围墙的部分,则分别称为幪毡、顶篷和围毡,这些组合起来,形成了最适合北方气候和游牧生产的独特民居。
蒙古包不仅在结构和制作技艺上独树一帜,还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审美观和高超技能。它是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无数梦想的同时,也保留了无限的文化。
如今,蒙古包营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这一传统技艺独特性和传承必要性的最好见证。从古至今,蒙古包及其营造技艺以其就地取材、手工制作、简洁实用、美观大方、不渗不漏、凉爽宜人的特点,为草原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巴林草原上,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在蒙古包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每一座蒙古包都承载着一个游牧民族的故事,它们与自然和谐共存,与草原融为一体,成为了巴林草原上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