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起,我在阿鲁科尔沁的蒙古包里等你!
来源:中国蒙古包网 日期:2024/11/12 17:57:57 浏览次数:16 我要收藏
炊烟起,我在阿鲁科尔沁的蒙古包里等你!
视觉赤峰
在赤峰市的最北部,有一片古老而又广袤的草原——阿鲁科尔沁大草原,这里不仅有着“天堂草原”的美誉,更保留着世界上最为纯正的蒙古族游牧文化系统。千百年来,牧民们逐水草而居,一辆勒勒车、一个蒙古包,盘点了牧民生活的全部,草场迁徙到哪里,家便安到哪里。
一个个洁白的蒙古包,犹如散落在无垠草原上的颗颗珍珠,它既是阿鲁科尔沁牧民们流动的家,亦是千百年来牧民游牧生活智慧的结晶,2011年,“阿鲁科尔沁蒙古包营造技艺”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牧民喜欢使用手工制作的蒙古包,纯手工制作一顶蒙古包,从选材到制作完成需要个把月时间,虽然费时费力,但却经久耐用,可供三代人使用。
牧民制作蒙古包,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为草原上的杨柳桦木和马牛羊的皮毛,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架木结构
架木结构主要包括套瑙、乌尼和哈那,分别相当于房子的天窗、椽子和围墙。
桦树木质细腻柔软,是制作蒙古包天窗——套瑙的理想材料。套瑙的基本结构是用十字形木架撑起大小两个圆圈,然后用几根弓形辐衬构成圆顶拱形,像一顶圆帽高高地盖在蒙古包的上面。这种拱形圆体结构,不仅外观呈曲线美,而且顶上不易存雨积雪,架木的各部分也受力均衡,加大了蒙古包的耐压力,可承受草原风雪的侵袭。
套瑙扩大了蒙古包内的容积,使得牧民在蒙古包内不用低头弯腰,而且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走烟透气。
阿鲁科尔沁的野生沙柳枝干又细又长,牧民通常用它来做蒙古包的乌尼和哈那。
乌尼是蒙古包的肩,上连套瑙,下接哈那。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长短由套瑙来决定,数量也要随着套瑙而改变,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呈圆形。
制作乌尼杆时,牧民首先要将羊粪加热12个小时,使其内部温度达到120℃,然后用其焖制沙柳枝干,焖好的枝干还需要经过别杆、修杆,晾晒半个月脱去水分,才能进行组装。
哈那是蒙古包的围墙,一顶标准大小的蒙古包有四个哈那,通常用柳木或杨木制作。制作哈那时,将长短粗细相同的铆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然后在铆棍交叉点上用皮钉钉住,一顶蒙古包需要一整张大牛皮。
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一是具有伸缩性。哈那的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这样制作的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雨季时搭得高一些,风季搭得矮一些。由于哈那这一特性,决定了蒙古包装卸、搭建都很方便。
二是有巨大的支撑力。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并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下来,传到哈那腿上,可承受600公斤的积雪。
三是外形美观。制作好的哈那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苫毡结构
苫毡与架木一一对应,覆盖套瑙的为幪毡,边角缀有带子,刮风雨雪天关上,晴天日丽经常开启;覆盖乌尼的为顶毡,一般由三四层毡子组成;覆盖哈那的为围毡,一般为四块;围绕在蒙古包底部一圈的毡子为脚毡,夏天可以取下,通风透气。
绳带结构
蒙古包的绳带结构包括围绳、坠绳、压绳和捆绳,主要是用来稳固蒙古包。
围绳,是围捆哈那的绳子,用马鬃毛搓制而成,可以抵消乌尼传递的侧推力,防止哈那外鼓,也可防止围毡下滑;坠绳,是系在套瑙上的绳子,若有大风雨时把坠绳拉紧,可以起到加固蒙古包的作用;压绳,用来固定蒙古包顶;捆绳,是把相邻的两片哈那绑在一起,使其变成一个整体。
为了使蒙古包更加漂亮,牧民女主人常常会在苫毡上绣上很多图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毡绣”。
在阿鲁科尔沁大草原的传统游牧生活中,蒙古包就是牧民流动的家,一顶蒙古包,短短30分钟便能搭建起来,每到转场季节,蒙古包就会随着主人迁徙,行走四方,随处安家。一顶顶蒙古包融入了牧民对草原的深情,也寄托着牧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蒙古包,对于久居都市的人们来说,是一份静谧和安宁所在,建筑师们将蒙古包元素巧妙融入现代设计中,别有一番风情和韵味。
“木兰坊”图书馆
影星吴彦祖设计的“木兰坊”蒙古包式图书馆,获得“德国红点设计最佳设计奖”,更成功入围了被誉为建筑界“奥斯卡”的“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奖”。
日本蒙古包式建筑
Aso Farm Village
芬兰蒙古包式酒店客房
不管是哪一种蒙古包,打动人们内心的,始终是它与大自然的天然融合。当冬季的第一场雪过后,寻着袅袅炊烟,走进阿鲁科尔沁这片天堂草原,感受蒙古包带给你的静谧与安宁。
文字/编辑:张 华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视觉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