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的奥秘与历史
来源:中国蒙古包网 日期:2024/11/12 18:26:3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蒙古包的奥秘与历史 ??
??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种独特的建筑,它不仅免去了我们对钟表的依赖,还展现出惊人的抗震能力。它就是——蒙古包。
??? 自匈奴时代起,蒙古包就作为蒙古族的传统建筑,一直沿用至今。每当人们提到内蒙古,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苍茫草海上,炊烟袅袅的蒙古包群落与落日相辉映的美丽画面。
?? 古代蒙古族人通过观察日出日落,利用太阳照进蒙古包的日影长短来计算时间。他们使用日晷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匈奴时代开始,蒙古包就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搭建。其特制结构呈菱形交织的木架被称为“翰尼”,起到围栏支撑的作用。外围用2-3层羊毛毡包裹,再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固定。顶部用木头做的梁柱“乌尼”做支架,呈天幕状。而天窗部分称为“套尼”,上面盖着四方的毛毡“乌日合”。
?? 据记载,最标准的蒙古包应有4个“翰尼”,共14个支撑头,60根“乌尼”,门朝东南方开。这样可以根据日光照进蒙古包的角度来判定不同的时刻。比如阳光照在“翰尼”的外圈、头、背桌腿等来判定时间,以便安排一天不同时段的工作与生活。总之,在家的人从蒙古包看日影,在外的人看人影就可以区分一天不同的时辰。这个历史非常悠久,也是内蒙古族独有的文化,是我们智慧的传承。
?? 蒙古包的大小通常以“翰尼”的数量来区分。常见的有4、8、10、12个。12个“翰尼”的大型蒙古包在过去草原上非常罕见,但近些年由于大型设备与人力的集中,建造起来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
?? 蒙古包还有很好的抗震性能,它的分体式圆形结构能很好地减缓地壳震动对建筑物的损伤。同时由于外围的羊毛毡等防寒防潮效果,以及高高拱起的顶部结构,蒙古包的防寒防雨效果也是非常突出的。另外由于游牧的特性,蒙古包以搭盖迅速,拆卸容易,装载方便等特点被内蒙古族沿用至今。所以蒙语有一个习惯的说法——把家称为“格日特日格”,翻译成汉语大概称为“家车”,是不是特别形象?
?? “毛裘易罗琦,毡帐代金平。”——《咏王昭君的乐府》
?? 那么今天的分享就先到这里吧,每期一个不一样的内蒙古。这里是#酋长说,下课。